嗨!大家好,我是 Cassandre,平日裡的早餐大家都吃什麼呢? 今天的『食不相瞞』,來跟大家分享一道台式經典的傳統早餐:鹹豆漿加蛋。
似乎有很多朋友對鹹豆漿,都抱著敬而遠之的心情(XD)不過喜歡的人可是時不時的就非得要來上一碗不可,尤其是每次出國返家時,特別想念樣巷口豆漿店裡的那碗熱氣蒸騰、香氣四溢的鹹豆漿呢!
鹹豆漿怎麼作呢?其實方法步驟,和需要的食材都相當簡單,成本也很低,如果天氣冷了起來,一大清早不想出門買早餐的朋友,就在家自己動手做吧!
延伸推薦:如果你也喜歡這碗暖呼呼的鹹豆漿加蛋,那這些同樣經典又療癒的早餐與家常料理也絕對值得一試:
香濃滑順、最受歡迎的台式早餐必備:花生厚片吐司
洋蔥慢炒到金黃焦甜,最經典的暖心湯品:法式洋蔥湯
濃郁香甜、入口溫暖的美式湯品首選:玉米巧達濃湯
紐約熟食店風味,經典又實在的美式三明治:鮪魚沙拉三明治
早餐、派對皆宜,簡單卻驚豔的雞蛋料理:法式魔鬼蛋(Œufs Mimosa)
台式經典早餐 鹹豆漿加蛋食譜與做法
鹹豆漿的食材表
份量:約 1~2 人份
- 無糖清豆漿 350 ml
- 雞蛋(放置室溫) 1 顆
- 蘿蔔乾(菜脯) 1 大匙
- 蝦皮 1 湯匙
- 醬油 1 小匙
- 米醋(或白醋) 1大匙
- 鹽 適量
- 白胡椒粉 適量
- 蔥花 適量
- 油條(切成一口可食大小) 適量
- 香油(芝麻油) 1 匙。
鹹豆漿做法步驟
- 先將蘿蔔乾、蝦皮用熱水川燙一下,瀝水擦乾,然後起一熱鍋,把蘿蔔乾和蝦皮乾煎一下,聞到香氣就可以出鍋備用。
- 打顆蛋,然後把蘿蔔乾、蝦皮、醬油、醋、鹽與胡椒、香油放入打好的蛋液中。
- 把清豆漿加熱,加熱到接近沸騰即可關火,豆漿沸騰時很容易會撲出來,所以看到起了小泡泡,就可以關火。
- 然後把熱好的豆漿沖進蛋液的碗裡面,之後灑上蔥花、油條。
- OK,一碗香噴噴又暖心暖胃的鹹豆漿加蛋就做好了
詳細的製作步驟可參考影片:鹹豆漿加蛋
製作鹹豆漿常見問題與注意事項
這碗暖呼呼、口感層次豐富的台式鹹豆漿,看似簡單,其實有許多小細節會影響成品的外觀與味道。以下整理出在家製作時常見的疑問與解答,幫助大家一次就能成功做出,滑嫩入味又噴香的台式鹹豆漿。
為什麼鹹豆漿會結塊?有時候卻不凝結?
鹹豆漿的「結塊」其實是一種衝擊式凝固。這是指將滾燙的豆漿直接沖入已經放好醋(或其他酸性物質)和配料的碗中,藉由高溫豆漿與酸瞬間接觸,讓豆漿中的蛋白質快速變性、聚集成絮狀或豆花狀的現象。
原理很簡單:豆漿富含大豆蛋白,遇酸(如醋、檸檬汁)時會被酸性破壞結構產生變性;當溫度達到80°C以上、接近沸騰時,酸度與高溫雙重作用會讓蛋白質立刻聚集沉澱,形成柔嫩的豆花口感。這個過程要夠「衝擊」,豆漿要夠熱、酸量要適中,而且要一次性沖入,才能凝結漂亮的絮塊。
常見失敗原因與調整方法:
- 豆漿溫度不夠(低於80°C)或煮太久已降溫。
- 醋加太少或太多(350ml豆漿對約1大匙醋最適合)。
- 使用冰豆漿或過稀的自製豆漿。
- 酸分布不均,或使用了市售加糖或調味豆漿。
- 加蛋後比例改變更難凝結,建議將蛋液、配料和醋先拌勻再沖入滾燙豆漿。
貼心提醒:「衝擊式凝固」不是食品科學的正式名稱,而是台灣坊間常用來形容這個過程的說法;如果用較專業的說法,就是酸誘導蛋白凝固(acid-induced coagulation of soy protein)。簡單來說,就是熱豆漿遇酸後,蛋白質迅速變性、凝結成豆花的口感。
煮豆漿時容易溢出,該怎麼避免?
豆漿加熱時,蛋白質遇熱會產生大量泡沫,很容易瞬間溢鍋。建議用中火慢慢加熱,鍋邊出現細密小泡就可離火,避免大滾;或用大湯杓攪動、掀蓋幫助降泡,效果也不錯。
配料炒不夠香、味道單調怎麼辦?
蝦皮、蘿蔔乾最好先乾炒去腥並釋放香氣,不吃蝦皮可換櫻花蝦或直接省略。油條建議先剪成小段,既方便入口又能吸飽湯汁。最後加點蔥花、香菜,並可依喜好滴幾滴香油或辣油,風味立刻提升。
鹹豆漿的酸味太重或太淡要怎麼調整?
酸味太重,多半是醋加太多;太淡則可能量不足或醋的酸度不夠。米醋、白醋酸味清爽,烏醋、黑醋則酸味柔和且多了香氣。
豆腥味怎麼去除?
蝦皮、蘿蔔乾、香油拌炒能有效中和豆腥味;豆漿務必選用現磨新鮮無糖款,或自行煮透。自製豆漿時,黃豆要泡足8~12小時並在煮時撇掉浮沫,風味會更純淨。
豆漿分層、口感不滑順怎麼辦?
好的鹹豆漿應該是有豆花絮塊、湯汁滑順的狀態,不會全沉底。建議使用無糖且蛋白質含量高的豆漿(可看營養標示),避免過稀或品質不佳的產品。
豆漿與鹹豆漿的保存方式與期限?
豆漿最好現煮現喝,冷藏無糖豆漿可保存2~3天。鹹豆漿完成後應盡快食用,不建議隔夜,以免滋生細菌;若出現異味、分層或酸化,務必丟棄。
蛋液太生或過熟該怎麼掌握?
沖入蛋液的豆漿必須滾燙,這樣蛋才會在嫩滑與凝固之間取得平衡。不要過度攪拌蛋液,否則會變成整塊蛋花;若想讓蛋花更熟,可分次倒入或直接在鍋中打蛋攪拌。